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Night-time fear 夜間恐懼_ 中崙諮商中心周舒翎 臨床心理師


Night-time fear 夜間恐懼
文/中崙諮商中心 周舒翎 臨床心理師
圖/Archie Liao

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害怕。

隨著孩子長大,生命中會有不同的挑戰。從小時候的分離焦慮、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膀胱,之後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氣或暴怒,也要學會與不同的家人或朋友互動;更要學著面對生、死、上帝或地獄的想法,這些議題都會在各發展階段造成夜間恐懼而睡不好。

到了五、六歲,認知功能愈來愈好的孩子,電視電影的劇情可能成了他們擔心的來源,很容易就像我一樣分不清事實還是虛幻,而在心頭盈繞著這樣的劇情或念頭,白天有許多事忙著玩樂,沒時間擔心,但到了夜晚一個人躺在床上,想睡的感受讓孩童失去控制自己思考的能力,除了擔心卻也無法做其他的事,常常越不想去想,反而想得愈多。在這樣的狀態下,也許已經四、五歲的孩子可能還需像是兩、三歲孩子的安撫秀秀的方式,不要嘲笑他像個小baby,而是要去了解背後的原因,一起參與陪伴跟他一起解決才是正確之道。

時間到了,該睡覺囉!

平時要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時間到了要乖乖入睡都不太容易了,更何況當孩子有所害怕或不安時,所以他們會拒絕去睡也是理所當,每個家庭都一定曾經面對這樣的狀況,可能是他們爬起來說,「再喝一杯水」、「再說一個故事」、「再看一段電視」,或要求一定要開燈睡、要你去看一下衣櫃有沒有鬼怪在裡面,甚至乾脆要來跟父母睡。孩子為了趕走他心中害怕的念頭,一開始跟你爭取延後睡覺時間,後來雖是躺在床上也是動來動去,滾來滾去的,或者一直爬起來走來走去。

如果你的孩子在睡覺時間拒絕上床,你最好在白天時好好與他談談,要同理他、多加保證、支持他。並不建議去更改他的睡前程序(如:洗澡、說故事、談談心、kiss goodbye的流程)。也許可以拍拍他的背幾分鐘;坐在他的房間有些距離的陪他,儘量還是維持他原來的作息。

如果他的夜間恐懼已經漫延至白天,也不敢單獨待在自己的房間內,甚至出現像是歇斯底里尖叫亂喊的狀況,太堅持原來的睡前程序可能會讓問題惡化,這時可能就需心理師來協助了解他背後的害怕到底是什麼了,面對恐懼才能解決它。

在治療的初期可以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睡,但可請父母其中一位去睡他的房間,讓他知道那房間是安全,在那兒睡也可以是輕鬆的;也可以稍微搬動一下房間的擺設。之後可以在白天與他一起在他的房間玩遊戲、看書、聊聊天,慢慢鼓勵他一個人白天待在房間內,父母可以在房間外或隔壁房間讓他覺得仍有伴,慢慢的在晚間也可以一個人在房內,最後可以躺在自己床上睡時更是要支持、讚許他,也許剛開始需要在床旁陪伴,但最後仍是要鼓勵孩子自己入睡。記得,當的害怕愈來愈少時,仍需重新建立新的入睡程序,別讓暫時的夜間害怕改變成了永久的睡眠習慣。

也許會有人想用民俗療法來解決孩子的恐懼,但這對於父母的安慰是大於孩子的,也不太需要真的去做一些趨逐鬼怪的動作,因為真正的害怕在於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是否真有鬼怪,給予孩子足夠的安撫、支持,讓他了解你是與他站在同一陣線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睡覺鬼上身拳打腳踢?醫師:多種神經退化症的前兆_ 神經內科蔡宗儒醫師


文: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蔡宗儒
目前一位六十五歲的吳先生,幾乎每日到了深夜時分,就會突然大喊大叫,嚴重時還會拳打腳踢。但事後清醒過來時,完全記不起有這種狀況。起初家屬只是覺得吳先生常做惡夢,但最近狀況越來越嚴重,睡眠中動作越來越激烈,還打傷了枕邊的吳太太。白天時吳先生又會常發呆、表情呆滯、動作遲緩。家屬看到這種怪異表現,認為可能是招惹到了不乾淨的東西,以致引來「鬼附身」,便到處求神問卜,收驚保平安。但這些狀況在求助於神經科醫師之後得到改善。
這種表現就是典型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蔡宗儒表示,人類睡眠過程分為四個時期循環,每循環約一個半小時,每夜約有4-6個循環。當中有一期是「快速動眼期」,在這時期中產生的夢境最鮮明印象深刻。正常情況下,大腦會抑制肌肉活動,讓全身處於癱軟無法動彈的狀態,此時就算夢境再怎麼精彩,一般人仍是靜止不動沉睡著。但若病人腦部功能退化,身體無法抑制住肌肉活動,就會表演出夢境的內容,如果在夢中和他人打鬥爭執,肢體也會配合劇烈揮舞。病人以老年男性為多,一般人口發生率約為0.5%
像這樣「演出夢境」的狀況,常是多種神經退化症的前兆,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以巴金森氏症為例,在真正動作障礙發病前數年,約有14-33%會先產生這種睡眠行為障礙。上述吳先生經診斷後,的確患有早期的巴金森氏症,所以動作和反應都較遲鈍。睡眠行為障礙的部分,可用藥物控制,而動作障礙則使用多巴胺製劑治療,便可順利改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