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最新調查,國內新生兒聽損發生率高達千分之二點五,每年高達五百個新生兒,但逾五成新生兒未做聽篩,且以桃園、苗栗等縣市篩檢率最低。醫師指出,若錯過治療黃金期,會孩童影響發音、學習與個性。醫界呼籲政府應儘速納入常規篩檢,衛生署則回應,今年將優先讓低收入戶免費受檢。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說,全台四百家醫院診所提供接生服務,據最新調查,半數提供聽篩,依器材精密程度不同,家長自費六百元到一千兩百元。部分家長可能不知此篩檢,或因經濟狀況不佳而未讓寶寶受檢。全台新生兒聽力篩檢率約四成多,以都會區的台北市六成最高;苗栗縣、桃園縣等縣市則最低,約三、四成,「相較於美國逾九成二,台灣仍有努力空間。」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政佑最近完成近兩萬名接受聽篩檢的新生兒析,千分之七點三判定異常;複檢後,確診聽損比率為千分之二點五,「以一年近二十萬新生兒,每年聽損寶寶就近五百人。」
林鴻清說,最佳篩檢時間是出生三天內,「若接生的院所未提供篩檢,產婦出院後,應在滿一個月前篩檢。因為寶寶越大,動來動去,越不易配合。」成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無俊良說,家長應秉持「一三六」原則,「出生一個月內篩檢,三個月確診,六個月介入,選配助聽器,並進入早療。」
林政佑說,政府目前在幼稚園提供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乃針對中耳炎等後天因素引起聽損,「新生兒聽損若拖到幼稚園才發現,會影響語言學習、個性與社交,落後同齡孩子。」
醫師說,新生兒聽損發生率高,呼籲政府納入常規篩檢,讓所有寶寶受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回應,菸品健康福利捐調漲後,將優先撥款讓低收入戶全面免費接受篩檢。以免貧窮家庭的孩子錯過篩檢、矯正黃金期。立委黃淑英說,未來應涵蓋中收入戶。
嬰幼兒聽力篩檢小檔案
【國內狀況:】
*每1000名新生兒有2.5人,每年新增近5百人
*逾5成新生兒未做聽篩,多遲至2、3歲才發現
【高危險群】家族史,體重極低早產兒,出生時缺氧,顱顏面畸形,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母親懷孕感染梅毒、德國麻疹、弓形漿細胞病、巨細胞病毒
【觀察方法】寶寶對聲音反應不佳,不會被聲音驚嚇,不會模仿他人言語、語言學習慢
【聽力篩檢】
*出生3天內接受篩檢,最遲不超過1個月
*民眾自費600-1200元,衛署今年下半年將提供低收入戶免費篩檢
【治療方式】
6個月前是介入、治療黃金期,除安裝助聽器、人工電子耳,配合早期療育課程。未治療會影響語言、學習、社交及認知
【諮詢管道】
*各醫院小兒科、耳鼻喉科,各師範院校特教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