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標準化個案管理與持續追蹤 才能有效落實「新生兒聽力篩檢」的真諦_ 林政佑醫師/王麒雯聽力師


標準化個案管理與持續追蹤 才能有效落實「新生兒聽力篩檢」的真諦     
台南市立醫院 林政佑醫師、王麒雯聽力師

 目前已知早期診斷與早期介入療育,能夠避免孩童因其聽力受損而造成後續的語言發展遲緩。國內推廣新生兒聽力篩檢至今將近10年,有越來越多醫療院所提供聽篩服務,但研究顯示大多數醫院在執行聽篩計畫時,只注重在出院前篩檢部份,對於篩檢後的複診、聽力評估與介入等階段,較無追蹤管理,如此可能無法落實早期診斷與早期介入的原意。
為了提升國內新生兒聽篩的普及率,以及提高醫療院所的聽篩服務品質,近幾年國民健康局委託成大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與台南市立醫院,以區域性合作模式,與南台灣六大縣市共37家婦產科診所共同配合,由醫院提供專業設備與訓練完整的聽篩人員,配合周詳的個案管理系統,為基層醫療院所之新生嬰兒提供最佳的聽篩服務。

現行新生兒聽篩之出院後追蹤原則  
若新生兒在滿月時仍未通過耳聲傳射儀(OAE)或是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儀(AABR)的檢查,則會有專人(聽篩人員)與家長聯絡,並安排至大型合作醫院進行診斷性的聽性腦幹反應(ABR)檢查,原則上,我們會在小朋友出生後滿1個月、3個月各安排一次診斷性的聽性腦幹反應(ABR)檢查,若兩次兩耳皆大於50分貝,在小朋友出生後第6個月時則會安排穩定狀態性誘發反應(ASSR)及視覺回饋增強聽力檢查(VRA),若是在第6個月檢查後結果仍不理想,就會與家長討論並告知轉介至早期療育機構的重要性。當然在第二次檢查結果顯示雙耳屬於重度以上聽損,而家長又可接受轉介其小孩至早期療育機構做後續醫療,那麼原則上可以在小朋友出生後滿3個月大接受第二次檢查後,便轉介至早期療育機構。
為了落實上述聽篩流程的品質與效率,我們採取「標準化個案管理」模式,定期檢討篩檢績效,主動與家長聯繫溝通,隨時掌控個案的聽力評估現況,並協助病童及時接受早療。

標準化個案管理模式的執行成效
依據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與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2007年的統計數據,若是出生時接受過聽力篩檢者,其醫院確定聽損年齡明顯小於未受檢者(1.6個月/23.0個月),開始配戴助聽器(7.6/19.7個月)及接受聽語早期療育(10.8/18.2個月)的年齡也是呈現相同的情形。上述數據分析證實新生兒聽力篩檢與標準化個案管理可以縮短先天性聽障兒之早期介入時間點,真正落實對聽障兒童的早期介入。

故事分享
其實在追蹤小朋友回來醫院做檢查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家長,曾經遇見過一個家長,小朋友在滿月複檢耳聲傳射儀(OAE)未通過,一直連絡她帶小朋友回醫院做檢查,家長一直覺得小朋友對聲音的反應非常好,不願意回來,甚至還騙我們說她已經帶小朋友去別的地方檢查了,而且「醫師說沒問題」,然而在隔了一年多之後,突然接到家長的電話,家長說他覺得小朋友對聲音的反應很不好,想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那時小朋友已經一歲又七個月了,家長很擔心的一直問我,現在做檢查出來若是真的有問題是不是太慢了,當時接到電話的我實在非常無奈,但是只能安撫家長情緒,告訴她,雖然稍微遲了一些,但是總比什麼都不做還來得好,檢查結果雙側極重度聽力損失,轉介到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做後續療育,事後我詢問這個家長,當初為什麼不帶小朋友回來複檢,她給的理由是她覺得不會那麼倒楣,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聽到這個回答,實在感到非常非常的無奈,我知道很多家長都會有這種想法,但是「時間」對聽損嬰幼兒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不能以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及接受,直接影響的都是小朋友的成長與學習。
還曾經遇過一個這樣的家長,小朋友在滿月複檢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儀(AABR)未通過,聯絡家長回醫院做檢查,時間也已經安排好了,就在檢查前一天,我打電提醒家長,記得準時帶小朋友至醫院檢查,家長突然告訴我,他們不檢查了,我詢問原因,家長居然告訴我,如果檢查出來小朋友真的有問題或是真的聽不到那怎麼辦,不去檢查不知道也就算了,我一直努力勸說,告訴家長複檢的重要性,也舉了很多例子,告訴他們嚴重性,但是家長就是聽不進去,真的有一種「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的感覺,最後她們索性電話也不接了,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做家長的都不擔心了,我們窮緊張也沒有用,但是以我們的過去經驗又告訴我們,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儀(AABR)未通過,通常大概都有某種程度以上的聽損,想著想著又替那個小朋友擔心了起來,但我們能做得真的是有限,而且也需要家長的配合,不然真的是也只能就此放手了。
反觀來說,也有一些家長非常正向積極,就有一個家長從第一次到醫院檢查出中重度聽損後,就開始很積極的上網找資料,全力配合我們做檢查,在我還沒跟他們說後續療育機構事情的時候,他們已經上網查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這個機構,也知道他們的服務內容,並告訴我如果真的有需要,他們願意帶小朋友過去,如今小朋友也已經在雅文做後續療育,也配帶了助聽器,根據家長描述小朋友目前反應不錯,且一直跟我道謝,整個過程讓我感到很欣慰,又幫助了一個小朋友,讓他有機會正常的學習長大,這不正是我們醫療團隊努力追求的嗎?像這樣一對配合度極高的家長,其實真正受惠的不是家長也不是我們而是他們的小朋友。
根據這些年的合作經驗顯示,透過區域性的醫療合作,可以幫助更多在婦產科診所出生的嬰兒接受聽力健康檢查。針對已提供聽篩服務的醫療院所,如果能配合標準化的個案管理,持續追蹤疑似聽障個案,可以讓先天性聽障兒的確定診斷年齡提早,進而促使接受介入治療的年齡也隨著提早,我們始終相信這樣的實質幫助才是父母親願意自費接受聽篩的最大期盼。
除此之外,另一個值得我們大家重視的地方,就是病童父母的心理調適問題。當父母得知自己的寶寶有聽損,一定會經歷一段難熬的心理調適歷程,若此時醫療相關的專業人員能了解父母在調適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主動與家長聯繫,並適時的給予心理支持及相關的專業說明,將能減少父母因為對聽損的不了解所產生的惶恐,因而可縮短心理調適所需的時間,儘早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接下來一連串的學習,協助孩子踏出聽語復健的每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