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談嬰幼兒聽力篩檢及助聽器之選配


談嬰幼兒聽力篩檢及助聽器之選配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 主治醫師 趙俊智

    根據統計結果,學齡前兒童約有2/1000罹患輕度或中度聽障,由於嬰幼兒的認知與語言發展中,聽覺佔著極重要的角色,對於聽障,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孩童的學習上,實是一重要課題。「三個月前診斷聽力問題,六個月大前介入聽能輔具及規劃相關的療育計畫」是新生兒聽力篩檢上致力的目標,以期患有聽力損傷的新生兒在將來能夠發展出和同年齡孩子相當的聽語能力。當孩子被診斷有聽力損失,接下來的重點就是要儘快為他/她實施聽能復健,而選擇合適的助聽器則是聽能治療上很重要的一環。嬰幼兒的助聽器選配和成人有什麼不同?我們首先從選配前的聽力檢查開始談起。
    由於嬰幼兒的注意力、動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成熟度有所限制,要取得嬰幼兒完整的行為聽力檢查結果往往需要數次的排程。對於嬰幼兒的聽力檢查,客觀的測試法有耳聲傳射檢查、聽性腦幹反應、聽阻聽力檢查。而主觀的測試法有視覺強化聽力檢查、遊戲聽力檢查。藉由主觀及客觀的測試法來交叉比對,可提升嬰幼兒聽力檢查結果的準確度。在判斷助聽器的輸出功率是不是足以供孩子使用時,也必須依賴這些聽力檢查結果。
    在助聽器的選擇方面,嬰幼兒使用的形式以耳掛式助聽器為佳,這是因為小小孩的聽力程度在初期較難準確預估,加上聽力波動的可能性比成人高,耳掛式助聽器適聽的範圍較大,最能符合上述需求。而我們要如何知道助聽器的調整音量是否適合孩子,或會不會太大聲呢?嬰幼兒無法表達自己聽的好不好,所以我們需藉由「真耳測試」驗證助聽器輸出的量是否理想。作法是先將孩子的聽力圖輸入分析儀中,軟體會根據聽力損失的量以及我們所選擇的公式法,計算出應有的”目標值”。接下來把助聽器放在分析儀中給定量聲音刺激,或在孩子實際配戴助聽器的情形下,放置一根細小的探管去量測定量聲音刺激下助聽器的輸出音壓。分析儀會以數字或曲線,顯示出助聽器實際的輸出量和目標值有多少差距,作為選配人員增減助聽器增益量的依據。在每次進行真耳測試後,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都應該仔細觀察孩子佩戴的反應,若有異常情況宜儘早反應,並對助聽器作適當的調整。
    聽能復健/創健的落實,是嬰幼兒在配戴助聽器後,其聽語發展能否步上軌道的重要關鍵。對於學語前失聰的嬰幼兒來說,他/她們必需在戴上助聽器後重新學習如何聽,和如何使用語言。基於父母親以及多專業團隊的協同合作,以期待聽力障礙的幼兒能按部就班的發展聽覺及語言能力並使得孩童在學習上能正常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