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耳聾與遺傳


前言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推算,全國各類殘疾人的總數為8296萬人,其中聽力殘疾2780萬人,佔各種殘疾的首位,並以每年約 2.3萬新生聾兒的速度增長,其中重度和極重度聾佔80%左右,可見遺傳因素是導致新增聾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預防遺傳因素致聾應該是今後一段時間內耳聾防治工作的重點。
1. 耳聾的遺傳方式及特點
     遺傳性耳聾中有70%為非症候群型耳聾,就是說除聽力受損外基本無其他異常;30%為綜合徵型耳聾,除聽力障礙以外伴有其他多型症狀和體徵,如伴有皮膚系統、眼疾、中樞神經系統、頜面及()骨骼系統等疾病。在非綜合徵型耳聾中,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為主,佔80%左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佔20%左右,性連鎖遺傳模式及母系遺傳模式僅佔1%~2%。
2. 基因檢測技術現狀
   我國學者目前的研究表明,線粒體DNA 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突變引起的耳聾約佔整個遺傳性耳聾的80%。進行這三種基因的檢測,可以明確大部分遺傳性耳聾的原因。
3.  耳聾基因檢查的意義
(1)指導抗生素(氨基糖甘類)的應用:
氨基糖甘類抗生素在臨床被廣泛應用,然而此類抗生素可導致耳聾和腎毒性,有其中一部分患者(線粒體DNA A1555G基因突變)對氨基糖甘類藥物極其敏感,少劑量、短時程應用此類抗生素後也有可能發生耳聾,即所謂"一針致聾"。所以在用氨基糖甘類抗生素前進行耳聾基因檢測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明確耳聾的病因,尚可指導攜帶線粒體DNA A1555G基因突變但未發病的母親家族中的親屬用藥,幾乎每一個先証者(第一個就診者)的弟妹及其所有母系成員都可能是突變基因攜帶者,他們是潛在的藥物性耳聾的最大受害者,避免他們因使用氨基糖甘類藥物也發生耳聾的悲劇。
(2)可指導部分耳聾患者減緩耳聾的發展:大前庭水管綜合征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是PDS基因突變導致,此類患者應盡量避免頭部外傷等原因引起顱壓增高,損傷內耳,從而可減緩耳聾的發展。
(3) 可預測電子耳蝸植入的療效:
如基因診斷結果提示先天性耳聾是由於GJB2基因或PDS基因突變導致的,那麼該患兒的聽神經及傳導通路以及聽覺語言中樞應該是正常的,進行人工耳蝸移植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4) 評價再次生育的子女出現耳聾的機率。

4.耳聾基因診斷具有幾個重要的特徵:
(1)基因診斷技術可以對一定比例的耳聾患者進行準確的分子病因分析。
(2)基因診斷技術可以早於症狀以及常規測聽技術或影像技術發現耳聾易感人群。
(3)基因診斷可以作為部分病例常規測聽或影像技術的輔助和補充,並實現遠程診斷。
(4)基因診斷配合篩查技術和產前診斷可以減少耳聾發生、避免聾兒出生,有效地阻斷遺傳性耳聾在聾人家庭中的傳遞。
5.先天遺傳聾應以預防為主。
(1)嚴格執行婚姻法,絕對禁止近親結婚。
(2)已育有遺傳性聾兒父母的再次生育,因為其遺傳風險為25%(隱性遺傳規律),是預防耳聾患者出生的重點對象。
(3)耳聾青年男女,通過耳聾遺傳咨詢,判定其是否具有家庭遺傳性。 因同一基因突變導致耳聾的患者(如夫妻雙方均為GJB2耳聾或均為PDS突變導致的大前庭水管耳聾,其後代100%會發生耳聾),盡量避免與相同基因耳聾患者結婚﹔若一方已查明致病的耳聾基因突變,其配偶或對象須進行相應基因的全序列分析以進行準確的遺傳咨詢和生育指導。
(4)明確的遺傳性耳聾患者家族內一級、二級親屬具有25-50%的機會成為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這些親屬的再生育必須置於耳聾基因檢測的監護下。
(5)線粒體DNA突變耳聾,因其母系后代肯定將攜帶母親突變的線粒體基因,是他們成為環境因素特別是耳毒性藥物致聾的敏感個體,在這樣的家庭,將進行持續的宣教和監護,對其每一次就醫,必須有嚴格的用藥指導,遠離氨基糖甘類藥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