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耳鳴,小心是突發性耳聾的前兆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政佑《2004-11-22》
最近報章媒體正在熱烈討論耳鳴是否真能預測地震,在國外的醫學文獻裡也確實有人曾經提出相關的研究報告,不過有些人或許比較好奇的是何謂「耳鳴」?當周遭環境沒有聲音刺激的情況下,耳朵卻「聽」到了聲音,就是我們所稱的耳鳴。它有時只發生在單側耳朵,有時則兩邊皆有,患者所聽到的聲音有像翁翁聲、油煎聲、蟋蟀唧唧聲、流水聲、或其他無法說明的鳴聲,耳鳴除了本人外,其他人是聽不到的。一般而言耳鳴時常是很多疾病﹝包括老化﹞所伴隨的一個症狀。
上週有位二十歲大學生一大早就到醫院掛耳鼻喉科門診,他說當天早上剛要起床去上課時,發現右耳突然出現嗡嗡聲,而且右耳聽不到手機裡對方的聲音,由於過去從未有此經驗,加上這陣子耳鳴話題正流行,因此他趕緊到醫院找醫師。經過詳細的病史詢問、耳鼻喉局部檢查、聽力學與神經學檢查之後,初步診斷為右側突發性耳聾,這位同學當天立即住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住院後,除了安排抽血與影像學檢查之外,也給予血漿容積擴張劑與高劑量的類固醇藥物治療,並要求平躺休息,經過一周的住院治療,雖然前述各項檢查結果無異常發現,但是他的聽力已逐漸由七十五分貝進步至三十分貝,最後順利出院,目前仍繼續在門診追蹤。
什麼是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耳聾在醫學上的定義是在三天之內發作,至少有三個連續音頻受損,聽力損失超過三十分貝的感音性聽力障礙。它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耳部疾病,通常只發生在一耳,發病年齡從二十多歲到七八十歲都有,好發季節是秋冬時分。部分病患可能在發病初期,先出現耳鳴或頭暈的前驅症狀。不過,典型的臨床症狀是,病患自己大多可以明確指出耳聾發病的時間點,譬如:早上起床時、半夜上廁所時等等,但也有些患者是始終未發現聽覺異樣,直到在接聽電話時,必須換另一隻耳朵才能聽到對方的講話聲,才猛然發覺到不對勁,那時往往已是發病好幾天以後的事了。
如何診斷突發性耳聾?
大多數患者會因前述症狀的突然發生,機警地至醫院門診就醫,經耳鼻喉科醫師詳細詢問相關病史與局部檢查之後,會進一步做耳部聽力與神經學檢查(包括純音聽力檢查、聽阻聽力檢查及聽性腦幹反應檢查),血液生化檢查,病毒血清檢查及放射線檢查;當上述檢查結果顯示異常的中樞性神經徵兆時,即須安排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一旦排除是由病毒感染、血液或血管問題、免疫性疾病、內耳迷路病變與腦部腫瘤產生等因素所引起,就可以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耳聾的治療與預後
突發性耳聾的治療關鍵在於接受治療的時間早晚,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以發病後一周內就立即接受治療的患者,有較大的機會可以使聽力回復,俗稱「治療黃金時間」。為了讓病患能夠在生理上充分休息與精神上壓力放鬆,建議患者最好是住院治療,目前最常被用來治療且被認為最有效的藥物為類固醇,此外也會給予血漿容積擴張劑與抗凝血劑,增加內耳血液循環,有利於聽覺神經細胞的活化,同時在住院期間會定期追蹤患者聽力,整個住院療程約需一周。
這種病症雖然也有不經治療而自動痊癒情形,不過,大部分的突發性耳聾病患,其預後可以粗略分成三種類型,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其聽力會回復,三分之一沒有改善,其餘三分之一會持續惡化。導致預後較差的可能因素包括延遲接受治療、合併暈眩症狀、老年人與嚴重聽力損失等。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的一項急診病症,容易在秋冬季節發生,因此當您自覺聽力原本是正常的,突然間出現耳鳴,甚至聽不到聲音時,千萬不可輕忽,必須提高警覺性,承如前述的那位大學生個案,趕緊找耳鼻喉科醫師做檢查,一旦確定診斷之後,立即住院接受積極的治療與充分休息,才能提高聽力改善或恢復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