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見 小心突發性耳聾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政佑《2004-12-13》
記者郭美杏/南市報導
忽然耳鳴不一定是有預測地震的神蹟,小心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的徵兆!一名二十歲的大學生日前起床時,發現右耳突然出現嗡嗡聲響,右耳聽不見手機通話聲,經聽力、神經檢查後,初步診斷為右側突發性耳聾,住院一週安排各項檢查與治療,雖無異常現象,但是聽力從七十五分貝降為三十分貝。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政佑指出,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急性耳疾,好發於秋冬季節,通常僅發生在單側耳朵,三天之內發作,至少有三個連續音頻受損,聽力損失超過三十分貝的感音性聽力障礙,二十歲至七、八十歲都是可能的發病年齡層。
部分突發性耳聾患者發病初期,可能會先出現耳鳴或頭暈的前驅症狀。不過,突發性耳聾的典型臨床症狀是患者多能明確知道耳聾發生的時間點,例如早上起床、半夜上廁所等,但也有些患者始終未有聽覺異樣,直到接聽電話時,必須換另一隻耳朵才能聽到對方講話聲,才警覺不對勁。
一般而言,單側耳朵異常的患者,如果經過耳部聽力與純音聽力、聽阻聽力、聽性腦幹反應等神經學檢查,及血液生化、病毒血清、放射線檢查,甚至是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一旦排除病毒感染或血液(管)異常、免疫性疾病、內耳迷路病變、腦部腫瘤等因素所引起,就可以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林政佑表示,突發性耳聾的治療關鍵在於接受治療的時間早晚,根據研究發現,發病後一週內是「治療黃金期」,能立即接受治療者,有較大的機會可以恢復聽力。雖然曾經有自動痊癒的病例,但是大部分的突發性耳聾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會回復正常聽力,三分之一未獲得改善,其他三分之一聽力會持續惡化,嚴重影響預後差的可能因素,除了延遲接受治療外,尚包括合併暈眩、聽力嚴重受損或年老患者。
為了讓病患能夠在生理上充分休息、精神上放鬆壓力。林政佑建議,患者最好住院平躺休息,使用類固醇、血漿容積擴張劑與抗凝血劑,增加內耳血液循環,有利活化聽覺神經細胞,並且定期追蹤患者聽力。
由於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的急診病症,好發於秋冬季節,因此,原先聽力正常的人,突然出現耳鳴或聽不到聲音時,千萬不可輕忽,儘速就醫診治,才能提高聽力改善或恢復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