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急性中耳炎 2/3幼兒曾罹患_ 署立台南醫院耳鼻喉科林政佑主治醫師


急性中耳炎 2/3幼兒曾罹患  
署立台南醫院耳鼻喉科林政佑主治醫師《2005-04-22
 
記者郭美杏/專題報導
   臨床醫學研究發現,小兒感冒常見的併發症是「急性中耳炎」,三歲以下幼兒,約有三分之二比例的人曾經罹患急性中耳炎,其中有 46%的人罹患三次以上,更有 16%的人患病次數逾六次,再復發率極高,若不慎被輕忽,可能會演變成「積液性中耳炎」,恐會造成聽力障礙。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政佑表示,小兒感冒併發急性中耳炎的情形非常普遍,好發六歲以下幼兒,以三至五歲最多,通常盛行於秋末冬初或一月至三、四月最多,簡而言之,感冒盛行的季節即是急性中耳炎發生率增高的時期。
   急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幼兒早期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之外,連通鼻咽腔與中耳腔的耳咽管較為平短,纖毛組織也不夠成熟,鼻腔、鼻咽腔的分泌物很容易逆流至中耳內,導致急性中耳炎。
   一般而言,急性中耳炎會引起疼痛、發燒,故不會用言語表達的小孩會有哭鬧不安、發燒、厭食,或用手觸摸、拉扯耳朵的症狀;通常診斷上,是利用耳膜檢查看是否有充血紅腫現象,嚴重者還可發現中耳內膿樣分泌物將耳膜脹得鼓鼓。
  林政佑指出,急性中耳炎的治療以服用抗生素為主,一般約需連續服用十天至二星期,必要時應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抽吸;若治療後 48~72小時之內,耳痛、發燒的症狀未減輕,在排除其他器官感染的可能性後,則應考慮更換抗生素,甚至切開耳膜排膿作細菌培養。
  雖然幼童罹患急性中耳炎的機率極高,不過,因為中耳位於耳道深處,檢查不容易,所以經常被忽略。舉例而言,當小孩因發燒不退而住院,有些醫師在排除扁桃腺炎、細支氣管炎、泌尿道炎症的可能性之後,往往將病因歸咎於免疫系統不良,而施以免疫球蛋白治療.卻忽略罪魁禍首可能是反覆性的急性中耳炎。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急性中耳炎的治療,醫師大多會給抗生素治療,唯診所給予處方時間約二、三天,當症狀減輕或消除後,家長常會掉以輕心,忽略繼續追蹤治療的重要,直到發現孩子看電視時音量開很大,或有人呼喚時反應變得遲緩,才發現孩童的聽力有問題,此時,急性中耳炎往往已經轉變成慢性的積液性中耳炎。
  根據文獻報告顯示,急性中耳炎發生後二週,中耳積液持續存在的機率可高達七成左右,超過三個月以上者,中耳積液仍維持者還約有百分之十左右。
  林政佑進一步說,積液性中耳炎主要是中耳腔內發炎導致液體積聚,致使聽力減弱,但是表現症狀輕微,常容易被輕忽。其實,中耳內的積液是細菌繁殖的溫床,一旦日後再罹患感冒,就極容易復發為急性中耳炎。
  至於影響中耳積液是否消退的因素,包括年齡、鼻部功能、免疫功能、鼻咽腺樣增殖體與天氣、環境等。
  如果聽力損失在 30分貝以內,可追蹤 2~3個月,再考慮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將中耳積液引流出來;若患者聽力損失大於 30分貝,有明顯的鼻過敏、鼻竇炎、腺樣增殖肥大,復發性中耳炎或曾放置通氣管,都可以考慮提前放置通氣管或合併採腺樣體切除術,以免長時間的聽力障礙影響學習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事實上,積液性中耳炎引起的聽力障礙,經放置通氣管後可立刻改善,但手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置管後的持續流膿或耳膜局部硬化。林政佑也提醒,若放置通氣管後,擔憂游泳時,恐引起流膿耳的危險,不妨在游泳前後,滴入消炎性的耳滴劑做預防,並且避免長時間潛在水中,而且洗澡、洗頭時,也要儘量避免污水進入耳道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