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狀似感冒 診斷不易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政佑《2005-11-25》
記者郭美杏/專題報導
根據醫學研究發現,過敏性鼻炎是鼻部黏膜因外在刺激而產生的發炎反應,盛行率約 30~40%。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政佑說,過敏性鼻炎診斷不易,因為許多症狀與感冒相似,若只以感冒處方治療,僅能短暫改善症狀,可能會延誤治療時機,降低器官組織功能復原。
一般而言,過敏性鼻炎常見的症狀,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與眼睛、鼻部、喉嚨發癢,可能出現鼻音過重、打鼾、長期疲倦感、食慾不振、頭痛、嗅覺低下等,也會加重其他並存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例如氣喘與鼻竇炎。
對兒童而言,過敏性鼻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過敏疾病,鼻過敏症狀通常在廿歲之前就會出現,經年性過敏孩童的症狀常常持續至成年,而具有季節性過敏的孩子,約有 20%的人在成年初期會逐漸緩解。
林政佑指出,如果患者屬於經年性過敏性鼻炎,由於個案發病表徵不明確,更容易造成診斷困難,為了正確診斷患者是否有過敏原,最好安排血液檢查與皮膚測試為宜。
目前過敏病症的最佳治療方法是避免接觸過敏原,若此法無法減緩病症候,通常會建議用藥物控制發炎症狀,因為每個人個體狀況差異,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以抗組織胺、去充血劑、類固醇等為主。
一、抗組織胺:過敏性鼻炎治療主流。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具有許多副作用,包括鎮定嗜睡、抗膽鹼效應與心血管系統等影響,現今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已經大幅減低各種副作用,不會引起白天昏沉想睡,每天服藥一次即可。
二、去充血劑:使鼻內血管收縮,短暫緩解鼻塞症狀,可能的副作用有失眠、焦慮不安、神經緊張、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尿液滯留,孩童可能會出現過動情形。
林政佑建議,去充血劑使用短期為宜,最好用於特殊狀況,例如多日嚴重鼻塞無法入睡、嚴重影響注意力,高血壓、心臟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或甲狀腺毒症的患者切忌服用。
三、類固醇:是目前研究認為最有效的治療藥物,可以減輕過敏引起的發炎反應,例如鼻部或咽喉發癢、流鼻水、鼻充血。對過敏性鼻炎而言,它主要是經由鼻部噴霧方式給藥,長期使用一般劑量,少見嚴重的副作用。
林政佑也提醒,如果患者使用類固醇後會猛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有可能是藥引起的過敏反應,應該停止使用,若患者鼻過敏症狀太嚴重,可考慮給予一次口服類固醇藥物的極短療程,做為最後一線治療的方法。
此外,坊間有些醫師鼓勵病患自費做鼻內類固醇注射,強調療效極佳,不過根據研究文獻報告,曾有病患有失明危險,故民眾不要隨意嘗試。國外研究也顯示,少數的類固醇藥物會影響幼兒的骨骼生長,所以五歲以下的鼻過敏病童,應盡量避免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藥物,來治療過敏性鼻炎症狀。
最後,林政佑強調,過敏性鼻炎患者若能早期診斷,教導正確避免會誘發、加重過敏性發炎反應的過敏原或刺激物,並給予適當藥物治療,則病患將有機會恢復到近乎正常的器官功能。
(本文同步發表於:中華日報醫葯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