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部手術治療如何改善嚴重打鼾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署立台南醫院耳鼻喉科、成大環醫所 林政佑醫師《2010-11-01》
嚴重打鼾(Snoring)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近幾年以來逐漸受到大家正視的健康議題,主要特徵是睡眠期間呼吸道壓力增加,導致咽喉反覆塌陷情形。在美國大約有20%的成年人疑似有OSA的病症,根據研究顯示OSA會提高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的罹病率,也與白天過度嗜睡、神經認知表現低下有關。
傳統非手術的OSA治療方式之中,陽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是公認最有效的治療策略,它可以藉由空氣壓力將上呼吸道撐開,避免睡眠期間發生呼吸道塌陷現象,減少呼吸中止產生。但是不幸的,超過50%的OSA病患不太能適應,甚至最後拒絕CPAP治療策略。常見的抱怨原因包括面罩不舒服與易漏氣、流鼻水、眼睛結膜炎、口乾、鼻充血、吞空氣、幽閉恐懼症、胸壁部位不舒服等等。
外科手術是治療OSA的方式之一,例如:氣切、下頷骨前移、切除過多的口咽部軟組織...等等,最常被耳鼻喉科醫師採用的術式是懸雍垂軟顎咽整形術(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採用OSA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減低睡眠期間的呼吸道塌陷現象與減少呼吸阻力,避免干擾上呼吸道與相關結構的正常功能。考慮是否手術的重點包括:(1)OSA的嚴重度;(2)是否合併其它疾病;(3)主訴症狀的嚴重度;(4)造成呼吸阻塞的解剖位置。
上呼吸道異常而適合手術的病例包括:(1)鼻部(例如:鼻中膈彎曲、鼻息肉);(2)鼻咽部(例如:腺樣體增生);(3)口咽部(例如:顎扁桃腺肥大、懸雍垂過長、軟顎肥厚);(4)下咽部(例如:舌扁桃腺增生、舌根肥厚、會厭軟骨肥厚)。依解剖學觀點而言,目前已知有些OSA病患的阻塞位置不只單一部位,可能同時合併鼻部與口咽部,或是鼻咽部與口咽部,因此為了提升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往往需要依每位病患的各個阻塞部位,採多層次的治療策略。
截至目前已有許多學者提出各式各樣的手術術式,試圖增加咽喉的空間,以幫助不適應CPAP的病患。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手術是100%有效的。常見的咽喉部手術治療方法,舉例如下:
(1) 二氧化碳雷射輔助懸雍垂軟顎整形術 (Laser-assisted
uvulopalatoplasty)
(2) 舌中線切除術 (Midline
glossectomy)
(3) 無線電波射頻手術,軟顎/扁桃腺/舌根
(Radiofrequency)
(4) 軟組織氣化棒手術,軟顎/扁桃腺/舌根 (Coblator)
(5) 止鼾支架軟顎植入術 (Pillar palatal
implants)
(6) 扁桃腺切除 (Tonsillectomy)
(7) 懸雍垂軟顎咽整形術(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8) 上頜骨與下頜骨前移手術
(Maxillo-mandibular advancement)
(9) 下頦舌骨肌前移術
(Genioglossal advancement)
(10) 舌骨肌切開及舌骨懸吊術 (Hyoid
myotomy and suspens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