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中耳積水 _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林政佑主治醫師


中耳積水
台南市立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政佑《2005-08-16

積液性中耳炎的定義:中耳腔內因發炎導致液體積聚,但耳膜完整,與急性中耳炎不同的是它沒有耳痛、發燒、耳膜紅腫之急性症狀,只有聽力變差的症狀,當症狀輕微時不易察覺,很多有中耳積液的小孩,是細心的家長或老師發現的。由於中耳內的積液是細菌繁殖的溫床,所以一旦遇上感冒,極易再次復發為急性中耳炎。

根據文獻報告,急性中耳炎發生後,中耳積液持續存在的比率在24812週分別為70%、40%、20%、10%,超過三個月仍維持約10%左右。治療方面,積液性中耳炎若已經過10-14天的急性中耳炎時期的抗生素治療,此時可有兩種選擇,繼續使用抗生素或考慮觀察與等待的策略,無須長期使用抗生素,至滿三個月再說。追蹤期間宜注意鼻部的狀況,僅給予改善鼻部症狀的藥物,譬如可考慮化解黏痰藥物。影響中耳積液是否消退的因素,包括:年齡、鼻部功能、免疫功能、鼻咽腺樣增殖體,以及天氣和環境的狀況。

若聽力損失在30分貝以內可追蹤23個月,再考慮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將中耳積液引流出來。若病人聽力損失大於30分貝,有明顯之鼻過敏、鼻竇炎、腺樣增殖肥大,復發性中耳炎、或曾放置通氣管,皆可考慮提前放置通氣管或合併採腺樣體切除術,以免長時間的聽力障礙影響學習及語言能力的發展。

所謂「中耳通氣管」是指管徑1.27毫米的鈕扣狀小管,放置通氣管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在耳膜上切一小口,將通氣管嵌於耳膜切口處,手術時間約為1530分鐘;若包括麻醉時間,約需一小時。通氣管置於耳膜處,約六個月至一年會自動脫落至耳道內,因此手術後每兩個月需至醫師處追蹤檢查。積液性中耳炎引起的聽力障礙,經放置通氣管後可立刻改善,但手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置管後的持續流膿或耳膜局部硬化。

家長常常詢問,放置通氣管後,小孩是否可以游泳,根據研究報告,正常小孩與放置通氣管的小孩,游泳後導致流膿耳的比率,在統計學上並沒有明顯差異。所以,不必因此而完全禁止游泳,但不要去人數眾多的公共泳池,且盡量避免較長時間將頭潛在水裡;泳前及泳後,可滴一些消炎性的耳滴劑做預防;另外,洗澡與洗頭時,要盡量避免污水進入耳道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